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芳草 > 芳草2022年4期 > 〖梅驿小辑〗值得思忖和追问的“女性生活”

〖梅驿小辑〗值得思忖和追问的“女性生活”

分类:芳草 更新时间:2022-08-18 22:37:24

三个女人

《并蒂》,梅驿在这里写下的是“女人故事”,当然“三”是一个具有代指性和无限性的复数,这个复数中有具体的个人更有代表性的众多,是所谓的“众生相”,她试图写下这个时代的人生众多和她们的内在困局。

三个女人,分别是“我”,千珍和杨冬阳,从小说的第一句话开始她们就已经聚集,形成故事的交融,也让她们各自牵扯出自己的线头,分别进行。《并蒂》的故事是关于女人们的,更准确些说是关于日常安顿、将至中年或已至中年的女人们的,三个女人分别地具有三种不那么相同的向度——梅驿熟悉小说写作强化人物的典型性和合并同类项的基础原则,她在诸多的日常面目中萃取,让她们结晶,然后从DNA中重新塑造——她们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之物,但她们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些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三个女人,三种不同的生活和生活观念,梅驿在创作谈中谈及“小说中,千珍离婚后,不想二次进入婚姻生活,用频繁更换男友来抵抗情感世界的空虚”;“‘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既然人活着的意义本就难以探究,索性就不再执着于任何事情,糊里糊涂结婚,糊里糊涂分居,完全是被生活的洪流推着走”……而小说中最为着力的杨冬阳不同,她“信”,有一种仪式感地“信”,而且一直致力于维护她的“信”,这个“信”里有种盲从和自欺的性质,恰恰是盲从和自欺的那些让她着迷……

相对于这种小说呈现的“不同”,我所关注到的或者说更为在意的是她们之间的“相同”,说实话在阅读的最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会像现在这么在意这个“相同”,而是被故事牵引,直到……直到阅读到一半儿,我意识到这个“相同”很可能是梅驿的有意设置,它,是问题的核心以及核心的问题所在。

相同点:年龄。性别。同学和闺蜜的关系。她们的温饱问题都已得到解决,于是我们看不到她们对此的过度算计,尽管她们也都不属于富裕的阶层,房子和相关的话题还时有提及,但至少,她们不必那么忧郁于衣食。相同点:她们都经历着或经历过婚姻,经历过所谓的七年之痒或更长的痒,相对地了解“男人这东西”,相对地了解情爱和欲念等问题。相同点:在她们的交集中,至少出现于《并蒂》文字里的交集中,她们几乎没有日常以外的“谈论”,而这个日常谈论也是小有割舍的,譬如她们很少谈及工作,自己工作中的所取和向往(杨冬阳的某些谈论不属于论及职场的性质),譬如她们很少谈爱,还有孩子,老人,上下级关系。当然,我知道小说写作不同于日常生活,它要集中力量,要有所舍——但这个舍中包含了意味。当然我也相信如果我们把小说“挪至”日常,她们也大约很少谈论我提及的这些,除非那些话题正在影响她的生活和生活质量。她们也没有谈及读书和旅行——我觉得这个不曾谈及中包含了意味。

事实上,《并蒂》骨子里是极现实的,它几乎完全地、真切地呈现了当下那个女性群体的整体样貌,它向我们指认:这三个女人如此生活,这些众多的女人如此生活,她们是“我”、千珍和杨冬阳,她们是众人和众生,这里记下的是她们的真切生活和生活的可能;事实上,梅驿在这篇小说中所期许呈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描摹与复刻,而是——按照她在创作谈中的所说,是局限,“什么没有局限呢,人本来就是局限的动物。这篇小说便是我对‘局限’的思考。”事实上,《并蒂》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和追问,远比它所呈现得要多,甚至远比作家梅驿所试图呈现给我们的要多。米兰·昆德拉说,小说存在的理由在于它会一直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哪怕它在表面上显得并不复杂;进一步,米兰·昆德拉说,我们的写作本应写下那种“比它的作者更聪明”的小说,在这里,它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被理解的权利,它的每一处提及甚至省略,都应有丰富、歧义和多重的指向。或许,梅驿未必意识到(或者更为概括性地意识到)她在小说中的某些贮含,但她模糊地意识到了在这贮含中的“可能之有”——对这“可能之有”的开掘便是文学批评的应许之地,至少是功能之一。

是的,我们应当关注到另外的“相同”了,在“我”和千珍、杨冬阳之间:其一是,我们的日子都谈不上顺遂,谈不上如意,甚至看不到诗和远方的存在。这里,浪漫主义是被无情但有效地挤出的,即使在杨冬阳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她的生活谈不上浪漫,她对于生活和婚姻的刻意经营也不是出于浪漫而是“实用主义”的,她和她的心理学试图解决的不是本质而是接受。“非浪漫的”、实用主义的是她们生活的共同基调,而这基调是不被动摇的,仿佛是一种自明的真理。她们沉陷于过日子的“过”中,尽管充满着不甘。其二是,她们的日常欲求更多地局限于(继续借用梅驿所提供的这个词)情爱,但她们其实本质上也是不相信爱情的那类人,“不信”是底色,因此上梅驿在她的小说书写中极为吝啬“爱”这个词的出现,岁月和生活现实已经悄然地抹掉了它的存在,它甚至可能早已沦陷为矫情的、虚假的、不及物也不及生活的代名词,是一块用旧的、散发着陈腐气息的旧抹布——它不在,却又包含着追寻之渴;她们不信,却又试图将替代物抓在手中,尽管她们早早地意识到这些替代物本质上不过是……是故,小说中谈及她们和她们的生活时,“爱”像戈多那样是吊悬的、不会真正降临的想象,它不应被幼稚化地反复提及。在不信和不在的前提下,那,她们在爱吗?她们爱自己吗?她们是在爱自己吗?……需要承认,这是一种令人心疼的匮乏,当然她们和我们的匮乏不止一处。其三是,她们思考着;她们是不思考的。她们思考着的是过日子的“过”,是“这种生活”所共通的和普遍,是维持和修补,她们不思考的是何以如此,为什么如此,我们的活着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可能,我们是不是能够在这种生活里增添些什么?除了欲念的、情爱的和物质的,人的存在尤其女性的存在还应有什么?事实上,她们的思考“局限于”自我的日常和试图的获取,平面也平庸,或多或少有一種自我设限——当然这不仅是女性的,只是梅驿用她的方式向我们指认了它。其四,综上,我们看到在她们那里令人惊讶的“排除”,她们排除了浪漫,诗和远方,爱和希望,甚至升职和职场进取的欲念都已排除,已至中年的境遇让她们“认命”,一退再退,尽管梅驿的小说中并未展示那个过程;她们排除了政治,社会学谈论,哲学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谈论,排除了一切“不及物”的、略远一些的东西,排除或更多地排除掉非现实性、实用性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儿,她们的匮乏和日常生活的吞噬性涡流才变得那么显赫,甚至惊心。

于是,“我们”要怎样的日常,生活止于日常就可以了吗?那些女性们,表面上解决了温饱也过得相对平静的中年女性们,她们的生活将如何自处,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是个问题。

追问:欲念、爱情以及它们的限度

这篇小说,前呈的、说出的部分远没有未说的部分更重要。尼采说过,我们要想呈现一个漂亮的平静的湖面,就必须要有意地审视这个湖面之下所具有的“可怕深度”。在故事呈现上,《并蒂》所呈现的是日常生活“漂亮的、平静的湖面”,而其背后,则有着一种让人追问起来感觉可怕的深刻。

“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波伏娃承认男女之间的‘友爱关系’,在《第二性》中,强调这种‘友爱关系’是‘更高一级的胜利’,是‘要由人来建立的自由的领域’,这似乎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态场景。”“作为一个关注男女两性关系主题的女性作家,我了解到的现状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在各自独立的幌子下,越来越疏离,越来越隔膜。这自然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关,和逐利的时代特质有关,和女性脱离男权有关。但不管如何,在男性和女性因最原始的‘性’而产生和构建的最自然最普通最广泛的关系中,仅仅有‘性’这种动物性或者说自然性是不够的,这种关系只有有了情与爱的参与,才会变得浪漫美好。”——在创作谈中,梅驿曾如是说。

好吧,我们顺着《并蒂》所呈现的男女关系或者欲念关系谈开去。

小说的第一句是由千珍离婚后闺蜜们的饭局开始的,经历过婚姻之后,千珍以一种报复性的放纵方式“纵容”自己的欲望,虽然梅驿在小说中未曾提及离婚的原由和其中的过程,但可以想见她可能的经历和为此的种种付出。千珍开始不断地更换男人,情人,这是一种压抑甚久之后的反抗,她所反抗的也许并不只是婚姻和契约本身,大约还有一种“我的身体我做主”的执念。这一行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宗法道德的坚固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在一个各自相对熟悉的县域或乡镇,它也难以想象,而城市里,邻里之间缺乏来往,房门之外皆是陌生人的城市里,她的行为才得以可能,得以实现。这一实现的基础在我看来有两点,它也是伴随时代之变和城市之变而产生的:第一点是坚固的东西的土崩瓦解,困囿她行为的、欲念的和道德的那些均已摧毁,这里面多少包含一丁点儿“破罐破摔”的破碎性愉悦;第二点则是人的散沙化,群体性的凝聚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关注被消解掉了,而闺蜜之间的知道又往往是掩饰同谋,她们的存在不能动摇人的散沙化本质……梅驿在小说的书写中策略地放弃了道德判断而只做出呈现,在这里我也暂时放弃所谓的道德判断,尊重欲念和自我选择的任何选项,而专注于这一可能:一,千珍在欲念中的释放能否得其所需,还是在其做出这一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悖离?二,她试图在这一释放中寻找到爱和体恤吗,她是不是奔向爱和体恤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次次“低到尘埃里”?三,短暂或者转瞬即逝是千珍所要的,还是,她不得不认可的?她有无对持久性的继续期待?“在男性和女性因最原始的‘性’而产生和构建的最自然最普通最广泛的关系中,仅仅有‘性’这种动物性或者说自然性是不够的”,梅驿如此承认。问题是,“够”或者“足够”在哪里呢,如何寻到,千珍最终能寻到吗?

“我”。在这里我部分地抛弃“我”在小说中的讲述者身份,只关注她的行为和文字中的自我陈述——《并蒂》中,“我”的存在是另一类型,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样式,安于却时时心有不甘,偶尔产生一种突破重围的决绝然后又自然而然地归于沉寂,重新回落回旧有生活……“我”的身上有着“大多数人”的影子,“我”萃取自她们。像对千珍和杨冬阳所做的那样,梅驿笔下的“我”并不更多地携带前史,“我”是怎样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的她并不过多解释,而是用只言片语的方式拼贴,语调近乎“零度”。“我”不甘这样的生活,不爱这样的男人,但究竟爱什么样的男人并不清晰;有过情人,他几乎是随机的,以一种飘流瓶的飘流感被所谓的命运偶然地送到命运里,在所谓的“奔现”之后便被拉黑——他并不被爱,“我”应当说并不能在他那里寻找到“我”所真正想要的东西。“我”的状态是一种我们所知的所见的正常状态,也恰恰因此它其实更有值得审视的可怕之处:我们的生活,在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成为现在这种无欲、无望、无爱、无趣、无波澜的样子的?它是否意味了一种可怕的同时可怕的麻木,是一种什么力量取走了我们向往的和希望的,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我們生活的“局外人”,认命于某种的随机性,即使某些“强刺激”也未必能刺痛我们的皮肤?进而,不信和无所谓就真的对吗,我们这样混浊地过下去,是不是意味我们生命的某种过早干萎?

不能持久的欲望无法让人相信,具有洋葱性质和骨子里的“见异思迁”性的爱情也无法让人相信,作为契约的婚姻并不能契约任何的“实质”尤其是人的心和它沉默的、幽暗区域的发生,物质同样也不能被相信……我们认可对于虚假、虚伪的摧毁,只是摧毁之后呢?我们如何接受“上帝已死”所带来的种种崩塌并怀着灼烫的碎片活下去?我们如何安处我们自身,重新建立……某些让我们感觉安妥的东西?

这,还是个问题。

小说中最最着力的当然是杨冬阳和她的生活,在她和陶春光之间的发生——在杨冬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中年女性”的样貌——“她相信爱情的美好和纯粹,她相信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能修复破裂的爱情,她相信即使是最冷酷的时间也不能夺去爱情的光华。很可惜,杨冬阳失败了”。梅驿如是说。杨冬阳身上有“信”,她让自己“信”,甚至多少有一种一叶障目的故意。杨冬阳的信是梅驿刻意要维护的,但同时又是她落笔最狠的部分,我能想见梅驿在塑造杨冬阳的生活过程中的爱与疼,当然也包括撕裂的“快感”。好作家,写到关键时刻手不能抖,而正是在关键时刻的冷峻和严酷的着力,才使小说的阅读者更有感同身受,才能更有力地唤起他们的内心悲悯。她用心,用力,是因为她一直在试图说服自己跟着相信;也是因为她从这份“信”中发现了令人心酸的可疑。杨冬阳的“信”产生于一种世俗化或者说心灵鸡汤化的“心理教育”,她是那类愿意相信并一直试图相信的人,“信”对她来说是种必须的有效支撑,为此她可以放弃(至少是部分地放弃)逻辑推衍,审慎的怀疑,以及其中的某些不自恰的漏洞,而愿意坚持和维护……假设,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假设杨冬阳接受的不是这一类的心理学课程,而是另一类,她会不会依然如此地“信”?会的,我相信会的,她是那类信任知识而不辨析知识的那类“多数”,只要一种知识不那么地“有违常规”和她的旧有理解,她就会慢慢地进入到“信”和“深信”中,并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思考进行适应性调整,这里面,当然包括“记忆”。(不是吗?她的白菜和玫瑰,理想化移情不正是被修改后的结果吗?)。

在杨冬阳和陶春光之间——杨冬阳课上的言说“并不是真的”,至少不完全是或者多數不是,她虚构和篡改着记忆、经历和经验以适应自己以为相信的那个理,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一遍遍地让她经历摔打和摧毁。杨冬阳用她手上的积木搭建着想象的或者理想的房子,而作家梅驿所做的却是,抽出它不合事理的、虚假的和遮掩的,一块一块,直到——直到杨冬阳的维护再也无力继续。她无法再欺骗自己,她无法让自己再那么信誓旦旦地站立于虚幻泡影的中心。

《并蒂》,是以一个生活化的建构小说,完成地解构。它其实是在,将触角伸向人们内心里沉默着的幽暗区域,用一种更暗的光将它照亮。这里,有另一层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何以至此?和小说的应有审视

她和她们何以至此?是生活里的什么“教育”了她们,让她们变得如此?

生活非如此不可吗?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我和她们,应当如何进行可能的选择?

有的选吗?

三个女人,或者说三种类型的女人,其实是种强力的、具有寓言性的概括,她们在这里是显然的复数,是同龄的众多女人,甚至更多。她们在着,在这样的生活中。当然那些充当了背景性的男人们也是。

我也在想,如果将它放置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当时的人们会如何看待《并蒂》,如何理解“这样的一种生活”?他们会不会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人们尤其是女人们会变成这个样子,她们仅仅是以这样的状态活着?

进而是,我们何以生活?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而不仅是口头上说出的生活,是我们愿意拼力去争并且似乎能够争到的生活?或者,我们只得如此,接受这样的匮乏和不得不,一直如此下去?

日渐麻木和日渐疏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有特征,我们貌似拥有了更多但本质上我们的匮乏从未真正地减少,而且,在不断的、一次次的摧毁当中,我们的相信、希望和崇高感也被一点点地反复磨损,成为了磨出织纹的寒碜的织布,甚至连这块织布也抛弃了。我们貌似拥有了更多但我们却进一步地进入到囚笼中,我们是闭门不出的知道者,我们是只有七秒记忆任何信息都只是随意点击不思不忖的浏览者,我们是只有现实、当下和眼前的欲望的囚徒,我们是计较于日常却不知道日常还可提供什么的庸众与众生。一天天地这样过下去,算不算是什么?我们的那些不甘不愿又是什么?我们真地,善待过它吗?

梅驿写下了局限,匮乏。那,是什么或者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她们如此匮乏?我们是不是也是同样如此,同样地匮乏呢?我们所不信的,摧毁的,就一定包含着道理吗?我们在摧毁诸如“爱情”“希望”“崇高”这类大词的虚假和虚幻的过程中,是不是,用力过巨,以至于也摧毁掉了?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的寄托,而不是只能沉陷在这个琐碎的现实和日常中,而这个所谓的现实、日常还是受限的甚至阉割的?

在《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一文中,列夫·托尔斯泰谈到任何一种诗作的价值都取决于三种特性:一,作品的内容:内容越有意义,即对人生越重要,作品的品位越高。二,通过与此类艺术的技巧而获得的外在之美。比如,戏剧艺术的技巧是:与人物性格相符的准确的语言,同时有自然而动人的线索,场景的正确安排,情感的表现与发展,以及一切描写的分寸感;三,真诚,即作者对其所描写之物要有真切的亲身感受。在对《并蒂》的阅读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列夫·托尔斯泰的这段话,尤其是那句“内容越有意义,即对人生越重要,作品的品位越高”的卓越论段。《并蒂》所写下的,是当代困局,是我和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挣扎和无力,局限与匮乏。梅驿,通过小说的方式,完成了她“对我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的某种警告”,她使问题成了问题。

没错儿,梅驿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她在思考中、追问中未能获得那些;没错儿,我也不能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她的提供让我不得不反复思忖,并引申到,追问我的生活——我在思考中、追问中也未能获得那些。然而,有了这一支点,有了《并蒂》的这一提供,我们或者会想得深些,它为我们的追问埋下了可贵的种子。

这,是小说的应有审视。

(责任编辑:宋小词)

李浩一九七一年生于河北省海兴县。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有作品被各类选刊选载,或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韩文。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阅读颂,虚构颂》、诗集《果壳里的国王》等,共计二十余部。

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一届孙犁文学奖,第一届建安文学奖,第七届《滇池》文学奖,第九、十一、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等。

分类:梅驿小辑 作者:李浩 期刊:《芳草》2022年4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