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小说月报 > 小说月报2022年3期 > 〖短篇小说〗挂在墙上的弦子

〖短篇小说〗挂在墙上的弦子

分类:小说月报 更新时间:2022-09-04 18:45:37

这地方的弦子多用于为戏剧伴奏,剧种多,弦子相应就多,每一个剧种都伴有特定的弦子。弦子是弓弦乐器的统称,还有一个叫法是胡人的胡。比如:给豫剧伴奏的弦子叫板胡,给曲剧伴奏的弦子叫曲胡,给坠子剧伴奏的弦子叫坠胡,给越调伴奏的弦子叫四胡等。胡胡胡,就这么有戏台处皆有胡。

板胡也好,曲胡也好,坠胡也好,四胡也好,虽说后面都带一个“胡”字,但它们的造型、音质和作用却各不相同。板胡的琴杆较短,音瓢是坚硬的椰子壳做成的,拉起来音质嘹亮,穿透力极强。曲胡的琴杆较长,长得琴首超过了坐在那里操琴者的头顶。曲胡的共鸣箱像一只放倒的笔筒,“笔筒”的一端绷着蟒皮或蛇皮,另一端敞着口子向外扩音。曲胡拉起来悠长、高亢,内里还有着一种浑厚的力量。坠胡的发音含蓄、内敛,听起来稍稍有一点闷。这是因为坠胡下面所坠的扁扁的音箱几乎是封闭的状态。坠胡不太适合为大戏伴奏,比较适合在乡村的月光下拉着坠胡唱坠子书。打着简板唱坠子书唱得好的多是女性,而拉着坠胡伴奏的则多是盲人。四胡大概是从大胡、二胡、中胡排下来的,排到了第四位。这四胡之中,排行老二的二胡名气较大一些,除了它有着以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代表的诸多名家名曲,还因为二胡可以为任何一个剧种伴奏。把二胡说成万能胡也可以。四胡也叫上天梯、四股弦,是为越调伴奏的主要乐器。说越调有的人不一定知道,但一提著名的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所唱的《收姜维》,也许人们就知道了。四胡的音质介于曲胡和二胡之间,拉起来既有曲胡的豪放,又有二胡的柔和与细腻,很适合抒情。

高新月家里的墙上挂的弦子是一把曲胡。曲胡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就那么无遮无盖地挂在床边的北墙上。墙上揳有一根用楝树的原木做成的木头橛子,橛子上拴有一个用五彩的布条编织成的绳套,曲胡顶部一侧的纽子就套在绳套里。曲胡的弓子是用竹子和马尾做成的。竹子是斑竹,上面隐隐可见一些紫色的斑點。马尾是白色,可以判定是从白马的尾部采取下来的。弓子被紧贴着琴杆竖起来,扣在琴首一侧的纽子上。曲胡在拉响的时候,两根琴弦是紧绷的,压在琴弦下面的是用高粱莛子做成的琴码,放置在琴筒底部的中间位置。封在琴筒底部带花纹的蟒皮同样是紧绷的,在曲胡暂时不拉的时候,高新月不仅把琴弦稍稍放松,还把琴码移到琴筒的边框那里去了,这样就可以防止琴码把蟒皮压得塌陷下去,不致影响音响的质量。曲胡挂得比较高,可谓高高挂起。高新月伸手能摸到琴筒和琴杆,她女儿踮起脚尖都够不到。

弦子属于高新月的丈夫潘明华,全家人只有潘明华一个人会拉。如今潘明华外出打工去了,高新月不会拉,女儿更不会拉,弦子便上了墙,闲置下来。

当年潘明华要出去打工时,对他的弦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似乎有些不舍。

高新月看出了他的不舍,问他:“怎么,你想带着你的弦子吗?”

潘明华没有回答想不想带弦子,他问的是另外的问题:“你想跟我一块儿出去打工吗?”

高新月双手把自己鼓起来的肚子摸了摸,说:“我这个样子怎么跟你一块出去呢,我要是出去了,是我打工,还是工打我呢?”又说,“你不用考虑我,想带弦子你就带着吧,歇工的时候想拉就拉一拉吧。”

“你不在我身边,我拉给谁听呢?”

“你可以拉给别人听嘛,不知有多少人喜欢听你拉弦子呢!”高新月说着微笑了一下,她笑得有些调皮,又似乎大有深意。

潘明华明白自己妻子的意思,承诺说:“你在哪里,弦子就在哪里,今后弦子我只拉给你一个人听,一辈子都是这样。”

潘明华在外面打工没有固定的地方,有时在建房子的工地搬砖,有时在修路的工地和泥,还有时在小煤窑里挖煤。他外出打工四五年了,每年只有在过中秋节或过春节的时候,才回来一次或两次。潘明华每次回家,不等高新月提要求,潘明华都会主动把弦子从墙上取下来,转一转轴子,调一调弦,为妻子拉上一两曲。这让高新月很是满意,甚至有些感动,像重温了旧梦一样。

这年离中秋节还有三天,老天爷下起了雨。雨是秋雨,也是连阴雨,哩哩啦啦下个不停。雨夜里下,白天也下,下得没黑没白,到处都湿漉漉的。地是湿的,天仿佛也变成了湿的。石榴树的叶子是湿的,连院子里那根在好天好地时晾晒衣服的铁丝,都挂满了晶亮透明的水珠,铁丝仿佛也变成了湿的。黄母鸡躲在柴草垛的檐下避雨,因柴草垛也被雨水淋湿了,黄母鸡避雨的效果不是很好,使鸡的翅膀变得深一块,浅一块。黄母鸡把一只爪子提起来,藏在身子底下,喉咙里不时发出一些声音。那声音像是叹息,又像是呻吟。天这样不开脸,雨这样不断线,到了中秋节的那天晚上,恐怕看不到月亮了。高新月最近没有收到潘明华的信,她估计丈夫在过中秋节的时候不会回家来了。在高新月的心目中,潘明华既是他们家的太阳,也是他们家的月亮,潘明华过节不回家,就如同遇到了下雨天一样,家里既没有阳光的照耀,也不见月光的光华。

高新月家的屋子只有两间,墙是土坯墙,顶是麦草顶。连阴天雨气弥漫,地上返潮,屋里充满泥土和麦草的气息。这天早上吃过早饭,高新月无法带女儿盼盼下地干活,对盼盼说:“咱们接着睡觉吧。”她们在床上躺下,听见窗外有一只秋虫子在叫。高新月听不出是什么样的虫子在叫,也猜不到虫子躲在哪里。尽管外面淅沥地下着雨,虫子的叫声仍然很清晰。也许下雨的声音对秋虫的叫声所起的是烘托的作用,越是下雨,秋虫的叫声越显得突兀。随着天气越来越凉,秋虫大概也感觉到,留给它的时日已经不多,再不叫就没机会叫了,再不唱就没机会唱了,所以它要抓紧最后的时间鸣叫,弹唱。它唱得断断续续,声音已不似夏日里那般嘹亮,颇有一些凄凉的味道。高新月转脸看见了挂在墙上的弦子,翻身起来了,拿起一个用红蓝鸡毛扎成的鸡毛掸子,着手清理弦子上的灰尘。其实弦子上干净得很,不管是琴冠、琴轴、琴杆、琴筒,还是琴弓、琴弦,都干干净净,称得上一尘不染。因为她过一两天就用鸡毛掸子把弦子上上下下掸一遍,绝不允许灰尘在弦子上停留。这样一来,她用鸡毛掸子轻轻接触弦子,其意义不光在于清理灰尘,好像是她必修的功课,又像是她的一种精神寄托。鸡毛掸子不是弓子,当鸡毛碰到琴弦时,本来没发出什么音响,可高新月仿佛产生了幻觉,竟然听到弦子悠悠地响起来,一响就响得很远,与外出打工的丈夫联系了起来。

在女儿盼盼看来,妈妈不是在为弦子清理灰尘,而像是用鸡毛掸子给弦子挠痒痒。妈妈每次给她挠痒痒,她都会禁不住笑出声来。她以为妈妈给弦子挠痒痒时,弦子也会笑。鸡毛那么花,那么软,扫在皮上那么轻,谁会不笑呢?可不管妈妈怎么给弦子挠痒痒,糊在琴子筒上的蟒皮还是紧绷着,弦子杆的腰杆还是挺直着,一点都不笑。弦子的表现真让人叹气。盼盼也知道,妈妈不会拉弦子,只有爸爸会拉弦子,爸爸回家的时候,弦子才会响起来。她问妈妈:“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想你爸爸啦?”

女儿点点头,眼睛看着妈妈。下雨天屋里有些暗,但女儿的大眼睛亮亮的。

“告诉妈妈,你哪儿想爸爸呢?”

女儿的眼珠转了又转,眉头皱了又皱:“哪儿想爸爸呢?这个这个……”她的手指头突然往墙上一指,“弦子!”

“你是说弦子想你爸爸了,对吗?”还没等女儿回答对不对,她又说,“弦子又没长心,它怎么會想你爸爸呢!”

女儿却说:“弦子长心了。”

“你这孩子真能瞎说,弦子的心长在哪里呢?你说,你说!”

女儿伸出一根指头,把弦子从上指到下,似乎也不能确定弦子的心长在哪里。女儿笑了,笑得似有些害羞。

“你这个小鬼头,原来你是蒙你妈妈呀!今年过年,要是你爸爸也不回来怎么办呢?要是你爸爸不要咱娘儿俩了怎么办呢?要是你爸爸在外面给你找个后妈怎么办呢?”窗外秋雨绵绵,妈妈放下鸡毛掸子,把女儿的毛毛头摸了一下。

女儿的鼻子哼哧了两下,嘴唇撇了两下,就哭了起来,边哭边喊:“我不要后妈,我就不要后妈!”女儿一哭,眼泪哗啦地流下来,似乎比屋檐上的雨水流得都欢实。

高新月知道自己把女儿给惹了。小孩子都心实,你说的是假设,到她那里就成了真事;你假设的问题是三个,到她那里就有可能变成一百个;如果你的假设有些悲观,她比你还悲观,会沿着悲观的路一条道走到黑。高新月赶快把女儿抱住了,将女儿的脸贴在她怀里,等于用自己的衣襟为女儿擦眼泪,安慰女儿说:“妈跟你说着玩呢,你怎么能当真呢!你爸爸过年时一定会回来。他舍天舍地,也舍不了咱娘儿俩。你爸爸绝对不会给你找后妈,这一条我敢替你爸给你下保证。还有一条你要记住,你爸跟我说过,他的魂就在这把弦子里藏着,只要弦子在家,你爸的魂就在家。只要你爸的魂在家,等于他一天到晚跟咱们在一起,下雨天跟咱们在一起,下雪天也跟咱们在一起。好了,乖孩子不哭了,你爸的魂听见你哭,他该心疼了。刚才你说弦子长心了是对的,你爸爸藏在弦子里的魂,就是弦子的心哪!”

雨还在下着,院子里起了一层水雾。妈妈所说的魂,让女儿有些好奇,还有些害怕。她听村里的老奶奶说过,人好比是一只气球,人的魂就是吹进气球里的气,有气在气球里顶着,气球才会圆,才会飘起来。要是把气放出来呢,气球就会变得松皮邋遢,掉在地上。老奶奶的意思是说,气和气球不能分开,人和人的魂也不能分离。而爸爸的魂要是藏在弦子里面的话,等于爸爸和魂分在两下里,那爸爸怎么有力气干活呢!女儿不哭了,从妈妈怀里侧过脸去,露出眼睛,重新打量挂在墙上的弦子。她猜想,爸爸的魂有可能藏在弦子下面的筒子里,因为从筒子那里往上看,不是光杆,就是细弦,没有任何可以捉迷藏的地方,要是隐藏的话,只能藏在那个里面都是黑影的筒子里。

妈妈对女儿说:“你会越长越高,等你爸爸再回来的时候,我让他教你拉弦子怎么样?”

“不,我不学拉弦子。”

“为啥?”

“我笨,我学不会。”

“谁敢说我闺女笨,我闺女聪明得很。你要是学拉弦子,说不定比你爸爸拉得还好听呢!”

“我听人家说,就是因为你爱听我爸爸拉弦子,才嫁给了我爸爸,是这样吗?”

“是呀,我就是爱听你爸爸拉弦子,你爸爸拉弦子就是拉得好听嘛。”

“我还听人家说,你嫁给的不是我爸爸,嫁给的是弦子。”

“这可是胡说,弦子都是靠人拉的,没有人拉,弦子自己是不会出声的。同样的道理,弦子和你爸爸相比,爸爸才是主要的,是你爸爸拉弦子,不是弦子拉你爸爸。是你爸爸拉弦子拉得好,弦子又喜欢让你爸爸拉它,互相变成了对方的知音,他们才做到了合二为一。我说这些你还不懂,等你长大了,听你爸爸冬天拉弦子拉得多了,慢慢就懂了。”

丈夫潘明华曾在公社宣传队拉过弦子,为曲剧《收租院》等戏伴奏。在宣传队期间,潘明华每月可以领到十五元的生活费。每天可以在食堂跟公社干部一起吃饭。宣传队在公社驻地演出,也抬着戏箱到乡下演出。只要有曲剧演出,潘明华作为宣传队里拉曲胡的头把弦,都会坐在戏台一侧的突出位置。那些日子,他和宣传队里一帮青年男女每天都是拉着弦子过,都是唱着过,都是跳着过,过得很是快乐。他们不在意宣传什么,上面让宣传什么,他们就演什么,只要能在宣传队里吹拉弹唱、演戏跳舞就行。比起全公社那些穿着补丁衣服、打着赤脚在田里辛勤劳动的青年,潘明华他们意识到了所处位置的优越,几乎有一些出人头地的感觉。他们想,宣传队永远办下去就好了,他们在宣传队里永远快乐下去就好了。然而正如人们所唱的那样,好花总是不常开,好景总是不常在,宣传队在头年的初冬成立,到第二年遍地的小麦刚刚甩穗,宣传队就解散了,宣传队的存在前后不过半年多时间。

潘明华从宣传队回家之后,样子像是有些失落,精神头提不起来。他在宣传队的时候,生产队里每天给他计十分工,而且一天不落。他回生产队割麦、锄地、栽红薯,生产队里每天却只给他记八分,赶上他哪天早上睡过了头,未能出工,队里的记工员就会给他扣掉两分。加之生产队队长跟他爹有些矛盾,把气出在他身上,时常给他脸子看,这让他的心情苦上加苦,闷上加闷。苦闷实在无法排解,在下雨天或下雪天,他就关起门来,把弦子拉一拉。这时村里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他既然掌握了拉弦子这门技艺,可以去游乡要门头儿。在家里种地挣工分,每天累得少皮子没毛,也不过挣一两角钱,出去拉弦子要门头儿呢,每天轻轻松松至少也能挣一两元。潘明华听说过要门头儿这种说法,也见过要门头儿的在村子里走动。一般来说,要门头儿者都识些字,身怀某种技艺。有的手拿毛笔和墨盒,在人家门边的墙上写两句吉利话;有的手拿竹板对着人家门口唱一段带有祝福意思的莲花落子;有的是拿着弦子,到人家院子里拉上一曲等。要门头儿的,不被说成要饭的,因为要门头儿与要饭有着明显的区别:要门头儿的多是男人,要饭的多是妇女;要门头儿的不背筐,不端碗,只要钱,要饭的眼里盯的是可以吃的东西,一口剩馍,半碗剩稀饭,都视为可以填肚子的食物;要门头儿的要到谁家门口,先有一定付出,他们付出的是文化,也是艺术,而要饭的只会说两句行行好吧,给口吃的吧,一点付出都没有。这样比起来,要门头儿似乎比要饭高一个等级,要门头儿与门头儿被要,有交换的意思在里头。尽管如此,潘明华犹豫着,还是不想去要门头儿。在他看来,要门头儿与要饭的性质差不多,都是求人施舍,都有些低三下四。别管怎么说,他曾在公社宣传队里拉过弦子,有人在戏台上看见过他,或听说过他的名字,他怎么好意思把脸子一抹擦,挨家挨户去要门头儿呢?

给他出主意的人看出了他的犹豫,进一步开导他说,他要是放不下架子,磨不开面子,跟大家一样活受穷不说,恐怕连找对象都成问题。

人都要找对象,找对象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问题。因他家里穷,弟兄们多,媒人先后给他介绍过两三个对象,女方一打听他家的情况,就拒绝了跟他谈对象。潘明华后来还是听从了好心人的劝说,用一件破衣服包上自己的弦子,到外村要门头儿去了。为了避免熟人认出他,他没有在本公社的村庄要门头儿,出门走得远一些,到别的公社里的村庄走村串户。让潘明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通过拉弦子,要门头儿,他不但要到了一些小钱,还遇见了一位喜欢听他拉弦子的闺女。潘明华要门头儿要得并不顺利,不但不能让人高兴,有时还让人感到屈辱。有的人家愿意听他拉弦子,任他把一支曲子拉完,给他一角钱,或几分钱。有的人家不愿意听他拉弦子,他把某支曲子刚拉了一个开头,人家就打断了他,用一两分钱把他打发走了。还有的人家根本不允许他上门拉弦子,还没等他拉开架势,人家就表示反对,像撵狗或撵鸡一样撵他走。人家粗暴地撵他走,他一声都不敢吭,只能收起弦子走人,边走边叹,走到另一个村庄去了。当得到机会能拉完一曲时,他的悲苦情绪自然而然地就融进了琴韵里,不知不觉间有些眼湿。

要门头儿要到第三天,潘明华发现,当他从这一家转移到那一家时,除了有一帮小孩子在后面跟着他,不远不近跟在小孩子们后面的还有一个已经不是小孩子的闺女。尽管潘明华在拉弦子时耷着眼,低着眉,之前他还是注意到了,不管他到哪家拉弦子,这个闺女都会跟着听。闺女站得并不靠前,站在一个墙角,或站在一棵树后,在悄悄地听他拉弦子。潘明华毕竟在公社宣传队里干过,毕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他判断出来了,这个闺女是一个喜欢听拉弦子的闺女,而且是一个喜欢听他拉弦子的闺女。嘤其鸣,求其友声。有一个闺女喜欢听他拉弦子,这是难得的。潘明华站下来,招招手,让闺女离他近一些,问她:“你是不是喜欢听拉弦子?”闺女点点头,说是。潘明华说:“那我单独给你拉一段怎么样?”闺女说:“我没有钱呀,我连一分钱都没有。”潘明华说:“只要你喜欢听我拉弦子,这比有钱更重要。”就在村街的路边,潘明华靠坐在一只石头碓窑子边,拉了一段曲牌为《书韵》的曲子。这是他比较拿手的一支曲子,他拉得也很投入,很抒情,很上心,以至把听他拉弦子的闺女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收起弦子,潘明华对眼前的闺女说:“你以后听我拉弦子,可以站得离我近一些,别人要是问你我是谁,你就说我是你的表哥就行了。我的名字叫潘明华。”闺女点点头,表示记住了。“我可以问一下你的名字吗?”潘明华问。“我叫高新月。”潘明华把高新月的名字重复了一下,带着高新月向另一家走去。

走过一家又一家,走过一庄又一庄,走过一天又一天。不管潘明华走到哪里,高新月就跟到哪里,潘明华拉弦子从天明拉到天黑,高新月听拉弦子也从天明听到天黑。终于有一天,潘明华在外村要过门头儿往自己所在的村庄走时,高新月也跟他一起,到潘明华的家里去了。天已经黑下来了,潘明华的父母安排高新月在潘家住了下来。他们看出来了,四小子外出要门头儿,钱没要到多少,竟要回了一个大闺女。他们家四个儿子,只有大儿子结了婚,有了老婆,下面的三个儿子还都寡汉着。他们没有想到,四小子东跑西跑,东拉西拉,东要西要,自己就把对象找到了,而且找到的对象还不错,漂亮又识字,比大儿媳妇强多了。四小子找对象,一不用媒人介绍,二不用花钱送彩礼,只通过拉弦子,就把对象拉到家里来了,这真是天大的好事。想当初,四小子小学毕业后想跟本村的一个瞎子学拉弦子,他们都不同意。四小子想学一门手艺的话,如果学习当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等,他们都不会反对。儿子提出要学拉弦子,他们认为学习的方向不对。拉弦子能当什么呢?能当吃?能当穿?还是能找老婆呢?什么都不能,一点都不实用,拉弦子也就是拉着玩玩而已,也就是没事了听听声而已。他们还认为,四小子是怕苦怕累,不愿意好好当庄稼人,才提出去跟瞎子去学拉弦子。他们不让四小子学拉弦子,四小子就偷偷去学。

也许四小子天生适合学拉弦子,瞎子说他上道很快,比师傅拉得一点都不差,并在临死前把拉了一辈子的弦子传给了他。就是凭着这把弦子,四小子不但曾把自己拉到了公社宣传队,吃了半年多白面馍,还给自己拉回了一个老婆,你看看,你看看,天下的事真是说不准。

高新月的父母得知他们的闺女要嫁给潘明华,说啥也不同意。什么拉着弦子要门头儿,不就是一个要饭的嘛,不就是一个叫花子嘛,他们好不容易养大的亲闺女,怎么能嫁給这样的人呢?他们认为高新月一定是被鬼迷住心窍了,或者是疯了,不然的话,她怎么会糊里糊涂地跟人家走呢!他们对闺女提的问题,跟四小子的父母当年对四小子提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他们问高新月:“你听拉弦子能当饭吃吗?”高新月的回答是能,只要能听潘明华拉弦子,她不吃饭都中。父母问:“你听那小子拉弦子能当衣穿吗?”高新月回答还是能,只要能听潘明华拉弦子,她一辈子穿打补丁的衣服都没什么。父母说:“姓潘的是一个穷光蛋,靠他拉弦子,要门头儿,能盖起房子吗?”高新月说,盖不起房子也没关系,她宁可住在撂天地里,也要跟着潘明华。见高新月铁了心,就算拴了脖子拉回她这个人,也拉不回她的心,只好作罢。父母最后给她撂下的话是,权当没生她这个闺女,就让她听着弦子喝西北风去吧。

高新月嫁给潘明华后,他们夫妻结伴又游乡要了一段时间门头儿,过了一段夫拉妇随、漂泊流浪的生活。然而,随着分田到户,随着青壮男人可以外出打工,随着农村人也买了收音机、录放机、电视机等,人们就不稀罕听拉弦子了。别说听单拉独奏的弦子,连三月初三庙会上唱大戏,人们都懒得去听。风向说变就变,社会说变就变,人们的爱好亦随之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潘明华和高新月都明白,拉着弦子要门头儿的行当再也行不通了,如果硬要实行,只能被人说成不识时务,成为笑柄。他们家也要攒钱,也要盖房子,于是,潘明华收起弦子,告别妻子,随着浩浩荡荡的打工潮流,也外出打工去了。

留在家里的高新月怎么办?她是被潘明华拉弦子所发出的音响而感动。冲破世俗的阻力,心甘情愿地做了潘明华的妻子。她原以为,只要她守着潘明华,就等于守着弦子,她只要想听弦子,潘明华随时都会抄起弦子,拉给她听。谁料得到呢,潘明华留下弦子,也留下她,说外出就外出了。高新月完全能够理解潘明华的心情,潘明华正是出于对她的爱,出于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出于能让她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才恋恋不舍地留下她,并留下弦子,一个人到远方去了。

过了中秋节,天就放晴了,太阳照到哪里都黄黄的,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色。等阳光把地里晒得稍干一些,高新月就带着女儿盼盼去地里收庄稼。别看他们家的土地只有两亩多一点,高新月种的庄稼却很全,有玉米、芝麻、大豆,还有红薯、花生。这天来到地头,高新月先拔下一棵花生,让女儿自己剥生花生吃,她背着荆条筐,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掰满了一筐,她就背回家去,晾晒在院子里,再返回到地里接着掰。路上有村里的嫂子問她:“过中秋节没看见潘明华回来呀?”高新月说:“他没回来。”嫂子知道,高新月因为喜欢听潘明华拉弦子,才嫁给了潘明华,她接着问:“潘明华不回来,谁拉弦子给你听呢?”高新月的回答让嫂子吃惊不小,她说:“没事,弦子自己会响,我想听的时候,弦子自己就响起来了。”嫂子把高新月看了看,说:“你吓死我了,你不是说梦话吧,弦子没人拉自己会响,那弦子不是变成神仙了嘛!”高新月说:“真的不诓你,在夜里人静的时候,我想听什么曲子,就有什么曲子。”

过了农历八月十五,月亮一天比一天升起得晚,到了农历八月十九这一天,高新月和女儿都吃过了晚饭,女儿都睡着了,月亮才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也是从农历八月十五作为一个分界线,日子每多一天,月亮就少那么一点点,月饼似的月亮就不那么圆了。不过,月亮虽然每天递减一点,它发出的月光似乎一点都不减弱,仍照得院子里白花花的,像撒了一地碎银。月光这么好,她舍不得丢下月光就睡,便躺在床上,看了一会儿从窗口透进来的月光。人间月亮共一轮,乡下有月光,城里也会有月光,她猜不着潘明华这会儿在月光下干什么。她听潘明华说过,在外面打工,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有时白天干了一天,晚上还会接着干。这么说来,潘明华这会儿也许仍在工地上搬砖,和泥。一双拉弦子的手,去搬那么粗糙的砖,去和那么稀烂的泥,真是有点可惜。有人问过高新月,嫁给潘明华后悔不后悔。高新月的回答很肯定,也很坚定,说一点都不后悔。她说,潘明华现在虽说在外头不拉弦子了,不等于他不会拉弦子,弦子的曲子都在潘明华肚子里装着呢,只要想拉,他回来就能拉。

回过眼来,高新月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弦子。在煤油灯的灯光下,她先看到了琴筒后面白色的琴码。因琴码是用高粱的莛子做成的,高粱莛子的表面似有一层会反光的玻璃质,煤油灯小小的橘红色灯头就映在琴码子上,床头的箱子上面有一盏灯,琴码子里好像也闪烁着一盏灯。她看到了琴码子继而看到了整把弦子不当紧,脑子里某个地方仿佛轻轻响了一下起板,紧接着,弦子的曲调就在她的脑子里幽幽地响起来。如她所听到的并吃到心里去的潘明华所拉过的所有曲调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先慢后快,先缓后疾,音调先低后高,一步一步就推向了高潮。既然她先看到的是用高粱莛子做成的琴码子,那么响在她脑子里的乐曲就是高粱曲。遍地金黄的小麦刚刚收割完毕,农人不等土地喘一口气,马上就在地里种上了高粱。高粱的种子是红的,发出的苗子却是绿的。油绿的高粱苗子一天一个样,很快就盖满了大片大片的土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高粱地边听吧,满地吱吱作响,都是高粱拔节的声音。这声响像极了拉弦子转轴调弦的声音,仿佛每棵高粱都是一把弦子,它们都在抓紧时间转轴调弦,等弦调好了,它们就共同演奏一曲绿色的乐章。好嘛,风来了,它们演奏的机会就来了,演奏正式开始。风小的一阵,它们的演奏嘈嘈切切,如同爱的低吟浅唱。风大的一阵,整块地里的高粱叶子哗哗作响,如千人欢呼,万民鼓掌。更大的一阵风来了,高粱叶子一路翻卷着向远方波涌而去,把乐曲带到了天边。好嘛,雨来了,高粱曲和演奏翻开了新的篇章。当密集的、珍珠般的大雨点子打在高粱叶子上时,每片高粱叶子无不欢快地浑身哆嗦,好哇,好哇,痛快,太痛快了!在大雨中,它们除了唱歌,还跳起了舞蹈。它们跳得非常狂放,非常尽兴,有挥臂舞、甩发舞、抖臀舞,还有摇头舞,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参与了舞蹈。随着夏天过去,秋天到来,高粱开始秀穗,灌浆,穗头逐渐变红。当高粱的面孔红得像饱经风霜的老农,它便沉静下来,低下了头。至此,高新月脑子里响起的高粱曲就接近了尾声。

夜越来越静,高新月又看到了琴弓上的那束白色的马尾。这么多的马尾,也许不是出自一匹马的尾部,而是从多匹白马的马尾巴上选出来的。在生产队还存在的时候,高新月曾在饲养室里看见过一匹白马,没有看过成群结队的白,但曾看见一匹被绳子拴在木桩子上的白马,没看见过撒欢儿奔腾的白马。她既然从白马尾上联想到了白马,脑子里响起的就是关于白马的曲子。曲子在起板时可以是静的,一如白马在阳光下打瞌睡。曲子响着响着,就成了动的了,一如白马撒开蹄子在原野上奔跑起来,发出四蹄敲地嗒嗒嗒的脆响。曲子的旋律在高新月的脑子里回旋了一会儿,她的想象力就参与进来。高新月之所以爱听拉弦子,一听潘明华拉弦子就入迷,这与她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潘明华拉的曲子是一朵小红花,在她的想象里就变成了满天彩霞;潘明华拉的曲子是一只萤火虫,在她的想象里就变成了满天星斗;潘明华拉的是一滴水,在她的想象里就变成了大河奔流。那么白马曲呢,加进高新月的想象之后,就成了万马奔腾的奔马曲、赛马曲。一大群张扬着白尾巴的白马,在一望无际的原野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如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白云。

入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高新月收到了潘明华的一封信,信里表达了对她和女儿盼盼的思念之后,说等他回家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拉弦子给她和盼盼听。高新月把信读了两遍,到墙边把琴杆摸了摸。琴杆十分光滑,比琢玉还要滑手。琴杆除了光滑温润如玉,还有些发红。高新月知道,琴杆如此光滑,都是潘明华的师傅和潘明华用手磨出来的。琴杆有些发红呢,那是因为琴杆里渗进了他们师徒的汗水和血液。高新月听潘明华说过,这支曲胡的琴杆是用梨木做成的。看到梨木琴杆,高新月就联想到了梨树和梨花,她脑子里想起的就是梨花曲。杏花开罢桃花开,桃花败了梨花就开了。一样花有一样花的颜色,梨花的颜色与杏花、桃花都不一样,杏花桃花的花朵都带有一些粉红,梨花的颜色却是纯白。高新月最喜欢看梨花,特别是梨花园里大面积的花海。梨花的白,像是最白的蝴蝶翅膀的蝶白,白中给人一种微微颤动的感觉。梨花的白,还是会发光的白,它发出的光是微光,像是蝴蝶翅膀上的荧光,又像是月光,带给人的是灵动的、无边无际的遐想。因窗外下着雪,梨花曲自然而然地就过度到了雪花曲了。梨花白,雪花也白。相比之下,雪花开得更盛大,飘得更自由,不开则已,一开就是天也白,地也白,房也白,树也白,白得混混沌沌,苍苍茫茫。潘明华说了,过年要回来,雪花曲没让高新月觉得冷,反而让她感到了融融的暖意。

潘明华到家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的晚上,村里已零零星星响起迎新年放小炮的声音。他放下行李,拉开拉杆箱,从箱子里取出给妻子和女儿买的新衣,还有过年用的烟、酒、糖等,就去里间屋看那把挂在墙上的弦子。

高新月注意到,潘明华进家时,手上戴着一双黑色的皮手套。他回到家,又是开行李箱,又是从行李箱里往外拿东西,手套一直没有摘下来。直到用他右手从墙上取下弦子,仍没有脱下手套。

“你的手怎么啦,没事吧?”

“没事儿,不耽误拉弦子。”

潘明华这才把手套摘下来了。

高新月一看见潘明华的手,心里顿时打了一个寒战,原来潘明华的右手残了,五个指头中,小拇指没了,无名指没了,中指只剩下半根。也就是说,右手原本五根好好的手指头,如今只剩下两根半。“我的老天爷,你的手咋成了这样子!”

“没事,右手在工地上受了点伤,不耽误给你拉弦子听。幸亏没伤到左手,要是伤到左手就坏了,就拉不成弦子了。”

潘明华在床边坐下,也为弦子移了码子,转了轴子,调准了弦音,右手两根半手指捏住弓子,左手在琴杆上上下移动,就拉了起来。他拉了一会儿,眼泪从眼角涌出,顺着两边的鼻凹流了下来。在煤油灯的照耀下,两道眼泪明晃晃的,像两条小溪。

见潘明华流眼泪,高新月的鼻子一酸,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对潘明华说:“明华,咱不拉了好吗?不拉了好吗……”

潘明华没有中断拉弦子,他把弦子一直拉下去,拉下去。

原刊责编杨晓澜

【作者简介】刘庆邦,男,1951年生,河南沈丘人。当过农民、矿工、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煤》,中短篇小说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散文随笔集《从写恋爱信开始》等。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首届全国煤矿乌金奖,第十一、十二、十四、十五届百花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分类:短篇小说 作者:刘庆邦 期刊:《小说月报》2022年3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