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故事会 > 故事会2007年7期 > 〖中篇故事〗牛市真多事

〖中篇故事〗牛市真多事

分类:故事会 更新时间:2022-10-04 16:00:19

40年的悲欢离合,凝聚着超越生死的血脉浓情。无论多少坎坷、多少苦难,都改不了他做人的根本,因为,苍天有眼……

1.“世上还是好人多”

有对江西夫妻的儿子被人拐走了,他们心急火燎离开家寻儿子,因为没有钱,就一路乞讨着,一直寻到湖南,连病带累再也走不动了,就在一个叫土家坳的地方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40年,村里人喊他们石公公、石婆婆。

这天快到晌午时,石婆婆去喂猪,没走几步,突然脑壳一晕,两眼发黑,“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头碰在食槽角上,鲜血“汩汩”地流出来。石公公在地里左等右等不见石婆婆来送饭,只好卸了犁,牵着牛回家,发现了躺在地上的石婆婆,赶紧背起往村医韩树林家里赶,韩树林急忙救治,石婆婆这才醒过来。韩树林对石公公说:“幸亏您回得早,再迟回一会儿,石婆婆就没命了。”这句话把石公公吓得半死,到了晚上,石公公狠狠吸了几口烟,对石婆婆说:“我想把‘水牯子卖了!”“水牯子”是石公公养的水牛,全靠它犁田。石婆婆瞪着眼睛问:“卖掉‘水牯子,怎么犁田啊?”石公公说:“不犁了!我犁了四十几年的田,烦了!以后我专心在家种芋头,这房前屋后的地随我种。”石婆婆知道老伴是担心自己再次发病时旁边没人,她想了一阵子,说:“你硬是要卖,我们家‘水牯子最少得卖1000块。”石公公说:“那当然,1000块少一分也不卖。卖了牛,我要带你到县里的大医院去看病,你脑壳一晕就倒地,不是好耍的。”

第二天大清早,石公公牵着牛到了山上,让“水牯子”吃了最肥最嫩的草。放完牛回来,石婆婆已做好了饭,备好了干粮和水。

吃好早饭,石婆婆把钱罐里的钱全部倒出来,放在石公公的包袱里,嘱咐说:“老头子,你要是饿了,记得拿钱买包子吃啊。”石公公点点头,背上包袱,轻轻摸着“水牯子”的背,说:“‘水牯子啊,你要争点气,卖个好价钱,好给婆婆治病,啊?”说完,牵着“水牯子”上了路。

土家坳没通汽车,要走二十里山路才能到柏油马路上搭进城的车,“水牯子”也许是知道了主人要卖掉它,心里不舒服,走得特别慢,石公公舍不得打它,只好随“水牯子”慢腾腾地走,一直走到近晌午,才走到柏油路上。

踏上柏油路,石公公把“水牯子”牵到水沟边,对“水牯子”说:“去喝饱水吧,多吃点草,等会我们搭车到县里去,在车上就没有水喝了。”“水牯子”好像听懂了主人的话,慢慢把身子探下去,先打个滚把全身浸湿透了,然后“咕噜咕噜”喝起水来,喝完就使劲吃着草。石公公看着“水牯子”吃草,他也感觉饿了,解开包袱,拿出一个烧饼吃起来。

人和牛的肚子都饱了,石公公就牵着“水牯子”到路上去拦车,但来的几趟都是客车,“水牯子”不能进,又过了好久,总算来了一辆农用车,石公公马上站到路中央挥手拦车,司机从驾驶室探出头来,石公公着急地问:“师傅,搭个车好吗?”

“您到哪里去啊?”

“我到县里去。”

司机为难地说:“我这车只到前面三叉湾就不走了。您老一大把年纪牵着牛到县里干什么啊?”

“我要去县里卖牛,我从土家坳过来,你看牛都快晒晕了,这可如何是好呢?”石公公急得直摸他的脑袋。

司机抬头看了看水牯子,也替石公公为难起来:“天这么热,搭个便车不容易啊。”突然,他又想起了什么,对石公公说:“您老看这样行不?等我在三叉湾把货卸了,我送您到县里,如果我能从县里带回货,这趟您就白坐,如果带不到货空车回,您就给10块油钱,可以不?”

石公公马上答应下来。

农用车开到县耕牛交易市场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石公公把“水牯子”牵下车,便从包袱里掏钱给司机,司机朝前看了看,说:“您老等一等。”这时走过来一对青年男女,问司机:“我们有夹板要拖到三叉湾,去不去?”

司机连忙说:“去,去!”又转身对石公公说:“您老卖牛去吧,我来生意了,不收您老的钱。”

石公公惊喜得张大了嘴巴,对“水牯子”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啊!”“水牯子”也跟着“哞哞”叫了两声。

2.“你这话我爱听”

膘肥体壮的“水牯子”是耕牛交易市场最抢眼的牛。石公公刚把牛牵进交易市场门口,就过来一位胖胖的农民,这个人围着“水牯子”转了几个圈,问:“老人家,这牛卖什么价钱啊?”石公公先伸出一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胖子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1300?贵了,贵了,这个数卖不卖?”他把大拇指和食指同时伸出来,石公公也摇着头,说:“不卖!我这‘水牯子你看看,这皮毛多光顺,筋骨多强!它跟着我犁了四五年田,从来没趴下过。”

“牛是头好牛,但我只能出这个价了,也是图个吉利,你发我也发。”农民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在石公公面前扬了扬,见石公公不松口,他想走又舍不得。

这时,旁边一个拿扁担的也凑了过来:“老人家,这么好的牛怎么舍得卖啊?”

石公公叹了口气说:“唉—是舍不得啊,可我要钱给我老婆子到县里看病,她总是脑壳发晕,一晕就倒地,再不看不行了啊!”

拿扁担的问:“你崽女呢?”

石公公摸了摸“水牯子”的头,说:“这就是我的崽,要是有崽女,我还卖什么牛啊?七十多的人了。”

拿扁担的感慨说:“啊?您老七十多了还劳作?”先前那胖子见拿扁担的和石公公越谈越投机,生怕他抢先买走了牛,连忙在石公公跟前伸出一个指头,说:“老人家,1000块行不?您总得让我还个价不是?”

石公公看了看胖子,想了想说:“行!那就1000块,整数!”胖子高兴地从口袋里掏钱,“哗啦啦”数了10张大钞给石公公。石公公接过钱,一张张照过水印验了真伪,把牛缰绳交给了胖子。胖子牵着牛正准备离开时,石公公却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拦住,问道:“这位兄弟,我还想问问你,你买这牛干什么用啊?”

胖子一听,马上开心得哈哈大笑起来:“我大儿媳妇刚给我添了个宝贝孙子,小儿子又考上了大学,北京大学啊!我们村自古以来只出了他这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大喜啊!您老人家说说,这么大的双喜临门,不杀条牛怎么行?”

石公公一听,脸上立即露出难看的神色,他双手握着胖子牵缰绳的手,用乞求的声音说:“这位兄弟,你还是把牛退给我吧。你家双喜临门,按理说是应该把牛卖给你,可……可这‘水牯子它是我的崽啊,你要杀它,就是杀我的崽啊!”

胖子愣了半天才醒悟过来,咧嘴一笑:“哟呵呵,你这老人家对一条牛这么有感情,你这样一说,我怎么下得了手杀它哩,我想买也不能要了。”说完,就把缰绳交给了石公公。

石公公连忙把钱还给了胖子,胖子接过钱验过后就离开了。临走时,他朝石公公呵呵一笑,石公公也不好意思地朝他笑了笑。

石公公这才看到旁边还一直站着个牵孩子的矮个子,这矮个子见胖子走了,就走过来对石公公说:“老人家,您这牛是头好牛啊!”石公公看了看矮个子,说:“是啊,力气大着呢,跟了我四五年,犁了数不清的田,从来没趴下。”

“可惜我今天带少了钱,不然我就买下它,种田人得有头好牛啊。”矮个子围着“水牯子”转了两圈,摸着它,恋恋不舍。

“这位兄弟是个真正作田的!”石公公说,“这大热天带着娃子出来干什么?莫晒坏了娃子啊。”虽然矮个子不是买牛的,可他这几句话说得好,石公公就与矮个子拉起了家常。

“带娃子到县里来看病啊,哪晓得这县里的大医院动不动就是要验血、照片子什么的,我只带了200块钱出来,光检查就花100,医生说要住院,要我明天再带钱来。”

“是啊,大医院看病太贵了。你娃子长得像条泥鳅,黑黑壮壮的,得了什么病啊?”

“唉—我这娃子苦啊,小时候打错了针成了聋哑,这回又在胳肢窝里长了个大疱疖,刚开始我没当回事,后来这娃儿每天都疼得难受,这才带他来看,医生说是淋巴啊肿瘤什么的,吓死人了。”矮个子叹着气,抬起孩子的右边胳膊给石公公看。石公公一看,这孩子腋窝里果真长了个鸡蛋大的疱疖,把他看得心里发疼,着急地问矮个子:“这如何是好呢?”

矮个子说:“今天是看不成了,只能先回去,明天带钱来住院。这不,我趁着车还没来,就顺便来这买个犁头回去。犁头不好使,牛要受累哩。”

“你这话我爱听!作田的人要懂得爱牛。”石公公又觉着和矮个子亲近了许多,他摸了摸矮个子的儿子,说:“你这娃子是白天晒多了太阳,你要让他晚上多出来,多吸收点地气。他这个疱疖,我看不是什么大病,只是火毒太重,积到一起就长成疱疖。你家有麻石没?”

矮个子憨憨地说:“麻石?我们那里是湖区,只有卵石。”

“要有麻石就好了,弄块上年头的麻石,让娃子清早起来坐在上面,麻石吸了一夜露水,凉凉的,吸火毒顶好了。我整天在太阳下犁田,也是火毒重,每天早上都会在家里的麻石上坐坐,比喝凉茶还见效。”

“真的啊?那我回去就找麻石。老人家就是懂得多,家有一老是个宝,要是我爹娘还在,这娃子就不会长这个疱疖了。”

“呵呵呵……”石公公被矮个子夸得不好意思起来,一股慈爱涌上心头,他又摸了摸孩子的头,突然想起来,就说:“对了,你没听说玉石桥的吴楚雷吗?他治疱疖那可是个能人,治好的疱疖只怕他自己也数不清。”

“吴楚雷?我也听过他的名字,只晓得他是个治疱疖的能人,就是不晓得他住哪里,您老知道不?”

“他住在玉石桥,在玉石桥卫生院上班,从三叉湾下车往右走,10里路就到了。你到三叉湾一问就晓得的,前两年我还找他治过疱疖哩。”

“那太好了,明天一大早我就搭车去。”矮个子很高兴,心疼地摸了摸孩子的脸,谢过石公公。突然,他又想起了什么,对石公公说:“老人家,您这牛太招人喜欢了,能不能给我留着?明天我一准带钱来买。”

“这—”石公公抬头看看天色,日头已有些偏西了,他有些为难,又不知怎么开口。

矮个子见石公公为难,又想了一会,对石公公说:“老人家,我今天只带了200块钱出来,给娃子看病、买犁头花得只剩下90块了,您看这样行不?我把这90块钱押在您这,您老把牛给我留着,我明天一早还要带娃子到玉石桥去,我给娃看完病就带钱到您家去牵牛。我真的太喜欢这条牛了,有了您这条牛,我还能再多种几亩地。”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零钱,要交给石公公。

石公公还在犹豫,矮个子另一只手又忍不住去摸“水牯子”,眼巴巴地望着石公公,石公公没有做声,只是眯着眼吸着烟,矮个子有些急了,他又取下背着的犁头,对石公公说:“要不,犁头也押在您这里?”

石公公没有接矮个子的钱,他又抬起孩子的胳膊看了一阵,说:“这位兄弟,你今天回去得赶快扯点水灯芯和车前草煎给娃子吃,这么大的疱疖,长在这个地方是耽误不得的。你家住得远不?贵姓?”

“我是南湖洲的,叫焦健康,回家要过两条河,要不是路太远,我这就想回家拿钱来买您老的牛。老人家,您放心,明天我大清早就出来,到县里再换车,估计午饭时可以到三叉湾,要不我先下车直接到您家,买了牛您再带我到玉石桥给娃子看病?我是真喜欢这条牛,作田的人遇条好牛不易呀!”

他们正说着话,矮个子身边的孩子却左手抱住右臂,突然蹲下了身子,脸上现出很痛苦的样子,过了好一阵才恢复过来,待孩子站起身子,石公公说:“这娃子发起痛来这么难受,可不能再拖了。”他想了想,又说:“这样吧,我家离三叉湾不远,你干脆今晚带着娃子住到我家去,明天一早就去找吴楚雷老中医,不用来来去去浪费车钱,还能让娃子少受苦。”

正在这时,一辆到三叉湾的客车正从交易市场门口经过,一个人从窗户里探出头来,朝石公公喊道:“石公公回去不?您老莫要误了车子!”石公公抬头一看,朝他挥挥手:“我这还有事,你先走吧。”回头又对矮个子说,“这就是到三叉湾的车,刚才喊我的是我们土家坳的村主任。”

“到您家去好是好,可这牛—”

石公公这才又想起牛,是啊,今晚矮个子要是住到土家坳,牛钱就拿不到了,他不由得喃喃自语:“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呢?”想了想,石公公又说,“健康,你们今天还是住我家去,你们先行一步,我牵着牛挡台农用车就跟过来,我家在土家坳第四个坳子,一问石公公大家都认识的。牛我一准给你留着……”

焦健康心里又是一阵温暖,望着眼前这位公公,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又看看手表,对石公公说:“娃子病成这样,还跟着我挤汽车,太吃苦了。要不这样,您老先把娃子带到您家,我这就赶回家拿钱,明天给娃看病也要钱。”

石公公见焦健康信任地把娃子交给他,心里也是暖暖的,一点头便答应了,说:“这样也好,干脆明天一早我带娃先到玉石桥找吴楚雷,你明天直接到玉石桥卫生院和我们会齐,再一起到我家去牵牛。娃儿早看早好早利索。”

焦健康高兴地点点头,说:“公公,那就这样说好了。我是搭村里大牛的农用车来的,跟他约好了四点在北门口会齐,眼看时间就到了,我这就到北门口会大牛去。”他又对儿子比比划划说了一会,意思是让他跟石公公走,明天他会来接的。

石公公听焦健康说他要搭便车回去,又关切地问:“你搭的是什么车?”

焦健康以为石公公年纪大了没听清,就说:“我搭的是村里大牛的农用车,他的车刚好来县里送货。”

石公公终于听明白了,猛地把牛缰绳塞到焦健康手里,说:“健康你怎么不早说呀,牵着牛坐不得客车,碰上个农用车好难的。你今天能搭上农用车,就把牛牵回去吧,‘水牯子也少受罪。你明儿带钱来就是。”

焦健康呆住了,拿着缰绳呆着没有动,石公公催他:“快去快去,莫让人家等久了,明天你要是来迟了,在玉石桥会不齐我们,记得到我家来把娃儿接回去。记住,我家在土家坳第四个坳,一问石公公别人都晓得的。”

焦健康把90块钱塞到石公公手里,说:“我手里只剩这些了,您老明天带娃看病时先用上,明天我带钱赶早来……”

3.“那人是个作田人……”

石公公牵着小孩下了汽车,接着又赶山路,这时太阳已经落了山,石公公摸了摸孩子的头,从包袱里拿出一个烧

饼,说:“娃,吃点东西有力气,我们要在天黑前赶回家。”说着,自己也拿了一个吃起来。

走了不到两里地,孩子突然一屁股坐在地上擦起了眼泪,石公公吓着了,忙俯下身子问:“娃,你这是怎么了?”孩子不说话,只用手指着脚板。鞋子进沙子了?石公公正要帮他脱下鞋子,孩子把脚一缩,双手抱着腿坐在地上不起来。

“哦,你是走不动了吧?”石公公连忙蹲下身,孩子便双手搭在石公公的肩上,石公公反手托住孩子的屁股,把他背了起来,石公公一边走一边埋怨自己:“我真是老糊涂了,让几岁的娃子跟着大人赶山路。”

小孩伏在石公公背上,边吃烧饼边咂着嘴巴。石公公背着孩子回到家时,月亮都升到天上了,石婆婆正要关门睡觉,见老伴回来了,连忙从石公公背上把孩子接下来,不停地问:“牛卖掉了?怎么还带个细娃子回来了?这是谁家的娃子?”

“先别问,待我洗了脸再跟你说。”石公公进厨房舀了一盆水端出来,先给小孩洗了把脸,就着那盆水自己也洗了一把,边洗边把白天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石婆婆。

石婆婆听得张大了嘴巴,听完后马上起身去厨房,说:“我快快地做饭,可别饿着娃子了,吃完饭你们早点休息,明天一早还要去玉石桥哩。”

“我不饿,先洗个澡,你给娃子也洗个澡,把他那身衣服换下来洗洗。”

石婆婆连忙去打水,孩子顺从地让石婆婆脱光了衣服,站在石头台阶上让石婆婆给他洗澡。突然,石婆婆一拍巴掌,说:“我家没细娃子衣服,拿什么给他换洗啊?”

石公公从柜子里找出一件大褂,说:“就一个晚上,凑合着穿我的吧。”石婆婆说:“晚上凉着哩,孩子不穿裤子会凉了肚子的。”她匆匆给孩子穿上大褂,对石公公说:“你们先吃饭,我去树林家借条山娃的裤子过来。”山娃是村医韩树林的儿子,住在前山坳里,石公公就吩咐老伴说:“你顺便把树林请来看看,这孩子腋下长了个疱疖,只怕他今晚上要发痛哩。”

石婆婆走进韩树林家,把来意给山娃娘一说,山娃娘立即进屋拿了一套山娃的衣裤给石婆婆,石婆婆正欲转身,山娃娘却叫住了她:“石婆婆哟,这事有些靠不住啊,我听说有些丧良心的爹娘,会把得病的孩子丢给别个的。石公公他该不会是受了骗吧?”

一句话把石婆婆提醒了,她带韩树林一起回家后,就把山娃娘的话跟石公公说了一遍,石公公一听就挥手打断了她的话,说:“莫瞎讲,那人一看就是个好人,是个作田的人。”

韩树林抬起小孩的胳膊一看,摇着头说:“这种疱疖不好治,弄不好要死人的,到这样子已经拖不得了,得赶紧找玉石桥的吴楚雷治。”

石公公说:“我明天一早就带这娃去玉石桥,我是怕他今晚发痛,你看看有好法子没?”

韩树林给了石公公两粒止痛药,说:“今晚上这孩子要是痛得厉害,就给他吃。”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石公公就背着小孩上了路,上午八点多,他们到了玉石桥卫生院,一问,吴楚雷死了快半年了,卫生院的人说:“疱疖生在这个地方,少见。你到县里去找吴楚雷的女儿吧,吴楚雷把他治疱疖的秘方和绝招都传他女儿了,他女儿现在和丈夫在县里开诊所。”

“这如何是好?”石公公急得团团转。这时,那娃子又用左手护着右臂,痛得蹲在地上,看到娃子这个样子,石公公就对娃儿说:“我们不等你爸了,先去县里找到吴楚雷女儿,替你治好疱疖再说。”

他们赶到县里已是下午两点,石公公给每人买了个包子吃了,就沿着街道一个诊所一个诊所地找吴楚雷的女儿,可问了一家又一家,全都不是,眼看天都快黑下来了,石公公看见县中医院旁边有个“辉强诊所”,就对娃子说:“我们就到这个诊所看吧。”

诊室里坐诊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医生,她检查一番,让小孩坐到椅子上,让石公公帮着抬起小孩的胳膊,她边摸小孩的疱疖,边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小孩只是瞪着眼睛望着女医生,一句话也不说,女医生又问了一句,小孩还是不说话。

石公公说:“医生你别问了,这娃子是个哑巴,他爸爸把他托给我,我带他来找吴楚雷的女儿,找了大半天也找不到,只好到你这里。”正说着,石公公突然意识到这样说不妥,连忙补充说,“我并不是说你的医术不好,只是吴楚雷的医术太高了,他那手,没有不能治的疱疖……”

石公公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女医生左手抓住小孩的肩膀,右手突然一使劲,手里藏着的手术刀一下就把小孩的疱疖割开了,只见一股带血的脓液迸溅出来,女医生又一使劲,将小孩疱疖里的脓全部挤干净,把一块黑糊糊的膏药“啪”地贴在伤口处,又缠上几圈纱布。

一番处理后,娃子不那么痛了,他用手背擦干泪水,石公公慌忙把他抱到怀里坐着。女医生对石公公说:“他刚开了刀,还得打针消炎。”

“好,好……”石公公边用袖子给娃子抹着脸,边让女医生给孩子上了吊针。他又接着问女医生:“医生,要多少钱啊?”

女医生笑了笑,将三服中药和一叠膏药用塑料袋装好,交给石公公,说:“您老记得每天给娃子换一张膏药,别进水,贴完这7张膏药就会好的,3服中药回去就煎给娃吃,一天一服,每服煎两回。”

石公公接过药袋子,小心地问:“要多少钱啊?”

女医生又笑了笑,说:“不要钱!老人家。”

“那怎么行,那怎么行?”石公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女医生开心地笑着说:“老人家,您这么看得起我爸爸,我感谢您还来不及呢,不收您老的钱!”

石公公听不懂了:“你爸爸?”

“我爸爸就是吴楚雷啊!”

“啊哈哈……”这回石公公真是开心了,他抬起头看着“辉强诊所”里的一切,嘴里不停地说:“好哇……好哇……你爸爸是个能人啊,你爸爸有了你,真好哇……好娃子……”

治了孩子的病,石公公又开始惦记焦健康了,他不停地对孩子说:“你爹只怕在我家等急了呢。”带着娃子急急地往家赶,等他赶回家时,已经晚上九点多钟,还没进门,石公公就喊开了:“健康,健康—”

屋里没有人回答,只有石婆婆出来,从石公公背上接下孩子,说:“怎么才回来啊?你把我家地址讲清楚没有?娃他爹只怕是找错了地方。”

这时,韩树林正好来石公公家说事,听说焦健康没来,不敢告诉石公公多半是受了骗,只是问:“那人说了他住哪里没?孩子病也治好了,要不,我们将孩子给他送回去?”

石公公一摸脑袋,说:“他只说了是南湖洲的,好像还说要过河,他叫焦健康,这名字倒是好记。”

韩树林也摸了摸脑袋,说:“那个地方我晓得的,我有个表姐在洼河镇那边,我听她说起过,的确要过河渡水的。这样吧,我明天就到我表姐家去,到那里去找找那个人。天气热,娃子刚开了刀要休养,还是找到了再带娃子去。”

第二天一早,韩树林就匆匆赶往洼河镇去了。

晚上七点多,韩树林回来了,对石公公说:“石公公,您老的910块钱是要不到了,那人根本就是骗您的,那里根本就没有叫焦健康的人。这小孩是个聋哑残疾,那人把包袱甩给您,还骗了您一条牛。”

石公公摇摇头,说:“不可能!那人一看就是个好人,是个作田的人,他不是那种人!”

韩树林叹了一口气,说:”这牛市,真多事!”

4.“我娃子得上学……”

没有钱给石婆婆看病,可石婆婆的脑袋这几天不仅不发晕,还成天乐呵呵地笑。别人问她:“石婆婆,您捡了金元宝吗?这么高兴的。”石婆婆连连点着头,说:“比金元宝还金贵呢,我现在有孙子了。”原来,石婆婆对石公公被骗之事不但不痛心,反而认为那是菩萨看在她40年前失去了儿子的分上,赐给她一个孙子。因为他是石公公用910块钱换来的,石婆婆就给孙子取了个名字,叫“石久一”。

石久一刚开始觉得挺新鲜的,石公公又替他治好了疱疖,那两天他总是乐呵呵的,但后来一直没见爹来接他,就整天愁眉苦脸地往坳口张望,好几个晚上不吃饭,直抹眼泪。石婆婆呵护心肝尖一样地陪着他,宠他,石公公带着他坳前坳后满山走。虽然想到爹这么久还不来接,很让他伤心,但他慢慢开始喜欢土家坳,喜欢石公公和石婆婆了。

土家坳的人见石婆婆高兴,也都替她高兴,老两口找了一辈子的儿子,总算有了个孙子,也是大好事。于是,韩树林牵头,全坳子的人家每家兑了份子钱,为石公公、石婆婆贺喜。也是巧,韩树林把兑来的钱一清点,不多不少正好910块。

有了这些钱,石公公就想带石婆婆到县里去看病,但石婆婆说:“不行,不行,这钱只能花在久娃子身上,我脑壳发晕都几十年了,老毛病治不好的。你还是用这笔钱去请个师傅,让久娃子学门手艺吧,将来我们死了,他有门手艺就有口饭吃。”石公公沉默了一会,说:“那就等把地里的芋头卖了,再到县里给你看病。我想请谭木匠收久娃子做徒弟,学艺学得早,将来能成个大师傅。”

中秋节到了,石公公从小卖铺里买了一盒月饼,提上两瓶二锅头,带着石久一到了谭木匠家里,谭木匠一见石久一,就乐呵呵地给了他一个月饼,当石公公把拜师的事提出来后,谭木匠哈哈一笑,说:“要得,要得,石公公呀,哑巴做木匠是最合适的,因为木匠干活不说话,东家不嫌弃,您老找我这个师傅真是找对了。”听谭木匠这么一说,石公公乐了,赶紧示意石久一给谭木匠下跪。

谭木匠从里屋搬来一把太师椅,端端正正摆在堂屋中央,挺直身子坐了,石公公等久娃子跪下后,弯着腰从后面将石久一双手抱拳,举过头顶,认认真真给谭木匠磕了三个头。

磕完头,谭木匠拧开二锅头,往两个杯子各倒了一点儿酒,石公公双手端起一个杯子,举过头顶,低着头,说:“娃子不能说话,我来替他说,师傅在上,石久一喝了这杯酒,就是您的徒弟,日后好好跟着师傅学艺,学成之后,永远不忘师傅恩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完就把杯子端到石久一嘴边,石久一一仰头就把那口酒喝下去,喝完后马上伸出舌头做出难喝的样子,把谭木匠和石公公都逗笑了。

因为年纪小,石久一只能先学点打墨线、使刨子的小活,其他的时候就站在师傅旁边看。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年。这天,谭木匠的岳父去世,他要去奔丧,给石久一放了几天假,石久一又回了土家坳,山娃见了,就到石公公家找石久一玩,手里拿着一本连环画。石久一看到连环画,就给山娃做手势,石公公见山娃看不懂,就说:“久娃子想看你那本画画书。”山娃听了,一把将书藏在身后,说:“这是我找同学借的书,他又不认得字,怎么看?”石公公说:“他虽然不认得字,可他能看那些画儿啊。”

“画儿?”山娃子“扑哧”一笑,把那本书递到石公公面前,说,“石公公,这是孙悟空打妖怪的书,不是画儿呢,只有读了书的人才看得懂的!”一句话把石公公说得心酸,他蹲下身子求着山娃说:“山娃子,把你的孙悟空打妖怪的书借给久娃子看一夜,就看一夜,行不?明天公公给你做一个蝈蝈笼子。”山娃这才把书递给石久一,石久一接过书,像饥饿中的人见到了包子,忘记了玩耍,一直捧着那本书,一页一页地翻着看。石公公看着娃子这个样子,马上做出了一个决定:送他上学读书!

这天,石公公提上家里的黑母鸡,翻过两个山坳,来到土家坳唯一的“土家小学”,找到何校长,石公公把石久一的情况跟校长一说,校长为难了:“石公公啊,他要是只是不能讲话还好办,他耳朵也听不见,怎么听课啊?”石公公把老母鸡往校长房里一放,说:“我就是冲我娃儿听不见才来找你的,要是个正常人,我提个母鸡来干什么?这母鸡一天一个蛋,准着呢!”

校长呵呵笑着,说:“瞧您老说的,黑母鸡您提回去,这孩子我是真的没法教。”石公公一听,呆呆地望了校长足足一分钟,突然“扑通”一声跪在校长面前,说:“校长求求你,我娃子可怜,他得上学啊!”这下慌得校长连忙将石公公扶起,边扶边说:“您老莫折我的寿,您老莫折我的寿。娃儿的事,我来想办法。”

当天下午,石公公把石久一送到了学校,校长摸了摸石久一的头,正要说话,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恐惧的尖叫,原来,学校的教室年久失修,最西边的那堵墙裂开一个口子,正在“哗啦哗啦”往下落砖块,幸好是下课时间,同学们都在教室外面,看到这情景都发出刺耳的尖叫。校长到外面看了情况,布置一番回来,高兴地对石公公说:“太好了,刚才外面尖叫时,这娃就朝尖叫处张望,说明他还有一点点听力。”石公公却摇着头,说:“老师又不能像刚才那样尖叫着上课,这点听力有什么用啊。”校长说:“不,石公公,我有办法的。”

两天后,何校长来到石公公家,大声说:“石公公,久娃子呢?”石公公忙把石久一带到校长面前,何校长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助听器,往久娃子耳朵里一塞,稍稍提高点声音,喊:“石久一同学—”石久一马上抬起头,望着校长,咧着嘴笑。

5.“好人有好报……”

石久一终于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课了,教他的是位年轻的女老师,叫刘艳,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她很喜欢这里的孩子们,还给石久一开小灶,教他学着看口型、结合发音来学习,石久一很快学会了看书写字,成绩也慢慢跟了上来。

这天,有个客人来看刘艳老师,这客人叫焦朝阳,是刘艳老师读师范的同学,也是她的男朋友,很会唱歌。刘艳把焦朝阳带到班上,让焦朝阳教孩子们唱歌。

焦朝阳教孩子们唱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他边唱边看着讲台下一张张孩子的笑脸,突然,他看到石久一,眼睛盯在石久一的脸上不动了,石久一也死死盯着焦朝阳,要不是刘老师也站在讲台边,看他那样子一定早跑到讲台前去了。一下课,焦朝阳就奔下讲台,一把抱住石久一,“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刘艳被眼前这一幕惊呆了,过了许久,焦朝阳才抬起满是泪水的脸,哭着说:“这是我弟弟。”

刘艳大吃一惊:“你弟弟—”

焦朝阳接着说:“我弟弟两岁时发了场高烧,被医生打错针变成了聋哑人。去年夏天,弟弟腋窝里长了个疱疖,我爸爸带着他到县里看医生,回来时搭的是人家拖货的农用车,因为回得太晚,农用车没赶上汽车渡船,就搭了一条私人的划子,划子到了河中央,一个大浪把划子打翻了,车子沉到了水里,我爸爸不会游泳,和司机一起被淹死了。当时车上还拴着一条牛,是那条牛拖着车子游到岸边,车里只有我爸爸和司机,但没有我弟弟,我们都以为弟弟被水冲跑了,想不到他被人救上来带到了这里。”焦朝阳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伤心,又哭又笑。

焦朝阳和刘艳一起随石久一来到石公公家,石公公、石婆婆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低着头擦了好久的眼泪。石公公叹了一口气,说:“我就说嘛,健康一看就是个作田人,是个好人!”过了一会儿,石公公又说:“韩树林去找过你们啊,怎么没找到呢?”焦朝阳惊奇地说:“您老还去找了我们啊?我家住在与益阳搭界的南湖洲,听说洼河镇那边有个地方叫蓝湖冲,是不是弄错了?”

石公公这才明白当初韩树林把“南湖洲”与“蓝湖冲”弄错了,也正因为这个差错,久娃子才能在自己身边呆一年多时间,把他养得比亲孙子还亲。想到久娃子就要跟哥哥回去了,石婆婆一直低着头不做声,一边伤心地流着泪,一边杀了家里的那只黑母鸡,到灶屋给客人做饭。

晚饭很快就做好了,石公公一个劲往焦朝阳和刘艳的碗里夹菜,不停地劝他们多吃点。细心的刘艳看见石公公的眼睛湿湿的,石婆婆也坐在灶屋抹眼泪,就悄悄把焦朝阳拉出来,说:“你瞧见两个老人的样子没?为了久娃子能上学,石公公都给校长下了跪,他们多疼你弟弟啊!两个老人身边又没得个后人,要不就把你弟弟留下来吧。再说我在这里,对他也能有个照应。”焦朝阳点点头,说:“我这就回家跟我妈说去,我妈要是知道我弟弟还活着,高兴都来不及,要是再知道公公婆婆这么舍不得,她一定会同意的。”

刘艳连忙走进屋,把焦朝阳的话对石公公说了。石公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吃惊地看着刘艳,刘艳就把焦朝阳的话又说了一遍,石公公连忙站起来,朝着灶屋大声喊道:“老婆子,快出来!他们说不带走久娃子了,他们说要让久娃子留下来了!”石婆婆听见,连忙磕磕绊绊从厨房跑出来,说:“久娃子不走了啊?久娃子真的不走了啊?”

几个人又在桌子前坐下,焦朝阳担心两个老人太激动,便转了个话题,问石公公:“您老的话怎么有江西口音啊?”

石公公好奇地问:“你怎么连我的江西口音都听得出来?”

焦朝阳说:“按理说我也算个江西人,我父亲小时候被人从江西拐卖到湖南,他长大后回江西找过好几回,前几年还带着我一起去江西找过,就是找不到。唉—”

石公公忙问:“你知道你父亲是江西哪个地方的人吗?他今年多大年纪了?”

“我父亲被拐时年纪小,只记得好像是湖口的,您老不是见过我父亲吗?他今年46了,这么多年的苦日子都熬过去了,可……”焦朝阳又要落泪了。

石公公一听焦朝阳说他父亲是湖口的,今年46岁,激动得猛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声音打着颤,问:“你父亲左脚的脚板心是不是有块铜钱大的胎记?”

“是啊,我父亲脚板心有块胎记,您老怎么知道?”

石婆婆听到这里,手中的饭碗“啪”地一下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她一手抱住石久一,一手抱住焦朝阳,哭道:“我的孙子啊—我嫡嫡亲的好孙子啊—”然后又磕磕绊绊地跑到屋外的台阶上,坐在地上,对着天上哭着喊:“我的崽啊—我可怜的崽啊—”

石公公也哭着喊:“崽啊,爹娘找了你40年,你咋就只让爹见一面,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呀!”

焦朝阳突然明白过来,他跪在石公公、石婆婆跟前,抱着公公、婆婆的双腿,喊着“爷爷、奶奶”,号啕大哭。

几天后,焦朝阳带着妈妈来到土家坳,失散了40年的一家人又团聚了。焦朝阳想把爷爷、奶奶接到南湖洲去住,可石公公、石婆婆舍不得住了40年的土家坳,更不想刚熟悉了环境的久娃子再换个陌生的学校。还是刘艳有办法,她红着脸对焦朝阳说:“你要是真想和我结婚,就调到土家坳小学来,我们跟爷爷、奶奶和弟弟住在一起。”焦朝阳的妈妈听了,也对石公公和石婆婆说:“爸、妈,健康他走了,我一个人也很孤单,我这就回去把那边的房子和田地处理了,也搬到土家坳来,跟你们住在一起,好不好?”石公公、石婆婆看着自己家的三代人,什么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点着头,使劲地擦眼泪……

分类:中篇故事 作者:湛鹤霞 期刊:《故事会》2007年7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