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族网 首页 排行 分类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故事族网 > 民间秘闻 > 民间秘闻2022年7期 > 〖秘闻纵横〗冀中平原上的“地道医院”

〖秘闻纵横〗冀中平原上的“地道医院”

分类:民间秘闻 更新时间:2022-08-14 00:19:35

地下药房

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位于冀中平原西部腹地,辖清苑、肃宁、博野、蠡县、任丘、高阳、安新等8个县的农村。军分区卫生部和各主力团卫生队均设有药房,负责采购和供应药材。

冀中部队药材供应工作实行“统一标准制度,分散采購供应”的方针,以自办中药房为掩护,派人到部队驻地县城,以及天津、北平、保定、沧州等敌占城市采购。在斗争环境缓和,便于运输的条件下,军分区卫生部向所辖各部队供应部分药材,包括战救药材、防疫药品、中药制品等,不足部分由各部队想方设法自行解决,药费按规定报销。

第九军分区采购药材的经费,按年度编制经费预算和采购计划,药费标准按小米计算,每人每月8—10斤,再折合成晋察冀“边币”。具体使用经费时,根据日常生活工作和战斗时期,又制定了不同的分配标准,平时按“药品供应标准”“医疗器械标准”作为药品器材配备、供应、使用和消耗依据,战时则按“战救药材装备标准”供给,并配备战救医疗箱、红十字急救包等补给战斗部队。供应工作统一配发实物,平时按季度发放;部队有作战、行军转移、集中整训、反“扫荡”等任务时,再根据实际要求发放药材。

此外,各部队还会领取一部分经费作卫生杂支费,以购买毛巾、肥皂、口罩、绷带布、白酒、煤油、火柴、消毒器具等物品。

部队各药房始终遵循一套严格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使是在行军作战和最艰苦的环境中,也要遵守,包括登记、统计、报销制度,填报月份药品器材收、支、存、领报销表和药品器材出纳登记簿、药品逐日消耗统计表、医疗器械损坏报销表等,确保收支有据。

1943年,为适应斗争形势,第九军分区在高阳县小梁口建立地下药房,作为一个药材供应基地。小梁口距敌人据点仅1500米,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工作人员在夜里施工,群众帮着站岗放哨。在建造中,参考战斗地道样式,结合药房工作特点,采取“工”字形、“井”字形等样式,以便于储存和配发药材。

地下药房都选择建在政治基础好的“堡垒户”(觉悟群众中舍生忘死隐藏保护中共干部和人民子弟兵的住房关系户)群众家中,每户会设一两个秘密洞口,作为出入口。从洞口进入地下药房,要经过上下翻口,倘若发生紧急敌情,工作人员可随时将药房通道堵死,并从战斗地道转移,保证人员和药品安全。1944年,这个药材供应基地转移到任丘县小谭庄。在建设小谭庄的地下药房时,又进一步改进设计,扩大了地道规模。

先后建在小梁口和小谭庄的地下药房,因地道建得隐蔽,敌人虽多次搜查,却始终未被发现,避免了损失。

地下制药厂

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组建于1938年4月,最初驻扎在文安县苏桥镇。分区卫生部拥有医务处、药房、管理科和一个担架队。为采购医药器材,卫生部专门成立了药品器材采买组,到天津购买救护药品、器材、止血带、夹板等。为做好反“扫荡”工作,部队给每个战士发放了一条毛巾和一瓶防毒用的硼酸水。

为了对付冀中平原上的八路军,敌人展开了疯狂的“扫荡”,对村庄反复搜查和“清剿”。八路军部队作战频繁,经常转移,伤亡人员也逐渐增多。为了保障部队需要,第八军分区卫生部除了日常采购,按照自力更生的方针,组织人员动手生产卫生材料和一些药品。工作人员向驻地群众购买棉花和质量差一些的次布,制作成绷带、纱布和脱脂棉;研制蒸馏器,生产蒸馏水;按照配方,制作一些药品。1941年夏季,部队流行间日疟(疟疾的一种,是由间日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导致的疾病),可敌人封锁严密,很多药品无法采购回来,像盐酸奎宁这类治疗间日疟的药品更是奇缺。为了节约用药,提高疗效,部队医护人员便将有限的盐酸奎宁粉制成注射液,给战士使用,并推行民间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1943年,为坚持长期斗争,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广泛开展“地道战”,村村挖地道,依托地道网,打击敌人的警备队、特务队、清乡队,粉碎日军的“清剿”和“扫荡”。这年9月,冀中第八军分区在饶阳县大宋驾庄建了一个地下制药室,长2米、高1.6米,可容8个人同时工作。这个地下制药室相当于一个制药厂,主要制作绷带、三角巾、腹带、脱脂棉、纱布等卫生材料,配制瓶装盐酸奎宁注射液,制作陈皮酊、远志酊、樟脑酒、托氏散、大黄末、健胃散等药品,供应部队。

地下医院

献交县军王庄(今泊头市西辛店乡军王庄)是一个不满百户的小村庄,群众生活贫困。1940年秋,该县大队医生杨国藩回到老家军王庄创办医院。

创院之初,困难重重,人员、经费、药品,什么都缺。杨国藩仅有几种常用药品和两把镊子,但他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军王庄党支部书记王恒昌,村长杨庆丰等人全力帮助他,县委、区委和几个群众团体派人送来猪肉、白面、药品、器械、暖水瓶等物品,解决了医院起步之忧。

军王庄医院收治的伤员都安排在关系可靠、抗日热情高的“堡垒户”家中。杨国藩每天挨门逐户上门看望伤员,为他们诊断治疗。

1941年,冀中平原的抗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日伪军经常派兵搜查村庄。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军王庄的群众将住在家里的战士认作儿子、兄弟、丈夫以应对敌人搜查。可这种掩护存在一定危险性,不是长久之计。上级指示,医院工作必须转入地下。于是,杨国藩跟村里的几个干部商议后,在几家群众的房底下挖地道,只用了几天工夫,就挖建了一座地下手术室和几个病房。建在地下的这些病房,有的是独立地下室,有的病房与病房相连。为方便照顾病人,通常行动困难的重伤员住在彼此连通的病房中,轻伤员住在群众家里,遇到日军搜查,再转入独立地下病房躲藏。

1942年,在日军大扫荡期间,有的村庄地道被敌人搜查发现,狡猾凶残的敌人往地道里施放毒气,造成不少群众中毒,还有的造成了干部和群众牺牲。军王庄吸取外村的经验教训,改进了地道设计样式,组织群众扩修地道,使整个村的地道四通八达。改建后的村里地道,样式繁多,例如,为了迷惑敌人,在村外一些墓地里挖了许多假坟,坟下与地道相连;在村子的枯井、土丘、树丛等处,设真假洞口,让敌人难辨真伪;每个洞口都有陷阱、翻板、“窝弓”“线箭”等战斗设备以及防水、防烟、防毒等安全措施;洞内还有通风孔、瞭望孔、射击孔,便于通风和防范、打击敌人。

由于周围的伤员不断送往军王庄,日军也听到风声,便将军王庄作为重点搜查对象,派兵围住村子,挨家挨户搜查。日军、汉奸对村里的老百姓威逼利诱,想抓住在此养伤的八路軍。可村中男女老少个个咬紧牙关,没有一个泄露秘密。

敌人很不甘心,一次,日军想了一个计策,派人假冒八路军,跑到军王庄浑水摸鱼。这3个汉奸穿着便衣进入军王庄,遇到一位叫王振江的老人。汉奸自称是八路军便衣,让王振江带路领他们进入地道找人。王振江看几人形迹可疑,对话又漏洞百出,一下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拒绝为其领路。3个汉奸见露了馅,当即原形毕露,引来一群伪军,围住王振江一阵拳打脚踢。

又有一次,日军突然包围军王庄,将老人、妇女和孩子分开,挨个审问,想套出线索。可没想到,就连孩子们也意志坚决,不向敌人低头,敌人一无所获。日军气急败坏之下,将村长杨庆丰捆绑起来推进一个猪圈,再端着刺刀威胁在场的群众去活埋杨庆丰。群众假作顺从,但只是将粪土堆到杨庆丰身前,根本没有埋到人。敌人多次威胁,都没有得到有用的情报,无奈撤出了军王庄。

1943年,因旱灾连年,庄稼歉收,粮食不足,在军王庄医院治疗的伤员过着半是糠菜半是粮的日子。最困难时,断粮也成了常事。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靠着地方抗日干部和群众的援手,医院才勉强支撑下去。一次,县里派人买了一小车柿饼,送到军王庄。住村里的100多名八路军伤员就靠着这一小车柿饼,熬过了半个多月。

饥荒时期的军王庄,群众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艰难。打一桶水,就算是村中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得两个人抬。很多人只要蹲下身子,就没力气站起来。可即使饿成这样,群众听说伤员断了粮,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想方设法接济伤员。

一天,村党支部书记王恒昌的老母亲拿出4个鸡蛋,塞到杨国藩手里,让他拿去给伤员吃。杨国藩知道王家没有粮食,王恒昌还生着病,也需要补充营养,便婉言拒绝了。老人却含着泪花说:“自己孩子生病,我当妈的心里别提多疼他。可他是支部书记,我是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什么事都先想到自己,那算什么党员?!”杨国藩感动得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之下,他替伤员收下这4个鸡蛋。

村里的很多人也都伸来援助之手,有的老人送来一些红萝卜咸菜,有的送来一小篮青枣,还有的送来红薯叶、红薯梗、花生皮……困难时期,再少的东西也是雪中送炭。

杨国藩的老伴儿将所有能吃的东西攒在一起,碾成面,蒸了3笼团子。开饭后,伤员们相互推让,谁也不肯多吃。一顿饭下来,只吃了一笼,还剩下两笼团子。

眼看着饿着肚子撑下去不是办法,杨国藩想出一计。一天夜里,他拿着一把短枪,找到邻村一个姓韩的汉奸头子,要他往指定地点送粮食,姓韩的汉奸为了保命,吓得立即派人送了100多斤粮食到村里。不久,组织上也想办法送来了一些粮食,这才让军王庄的伤员渡过了难关。

设在军王庄的这个医院,药品和器械同样十分缺乏,杨国藩只得带领大家用“土办法”解决。没有探针,就把自行车的辐条磨尖代替;没有截肢锯,就用锯铁的锯子代替;药品种类不全,就用芒硝代替“硫苦”(硫酸镁),用中药大黄和苏打制成健胃药……

有一次,战士刘培基左眼负伤,需要摘除眼球,可医院没有麻醉药品,杨国藩为此整日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刘培基却主动提出,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可以刮骨疗毒,他不比关云长差,可以不用麻醉药。在施行手术中,刘培基双手紧抓手术台边沿,一张脸上全是汗珠,可从始至终没喊一声疼。就这样,军王庄医院克服一个个困难,医治好了一个个伤员,很多战士在伤好后重返前线,为抗日立功。到1944年秋,医院伤员登记簿上已记下600多人的姓名。

抗战时期,冀中平原上建立起来的地下药房、地下制药厂、地下医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不大,但却真实反映了抗战时期敌我斗争异常残酷的一面,以及根据地军民共赴国难、携手抗日的动人情景。在敌人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下,根据地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强大,并坚持到抗战胜利,也正应了毛泽东主席那句名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选自《文史春秋》

分类:秘闻纵横 作者:张昆明 期刊:《民间故事选刊 秘闻》2022年7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